2012年政法干警申论热点:异地高考获批准
2012-07-18 16:43 作者:gcj 来源:华图网站运营中心7月5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透露,最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要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国务院已同意,将适时发布。据统计,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有1260.9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936.74万人。(7月7日《河南商报》)
异地高考,喊了这么多年,终于从务虚时代进入实质推进了!异地高考的另一只靴子落地,确实是一大利好消息,使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待时机成熟时,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的承诺见诸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这一顶层设计对异地高考带来诸多挑战的应对,逐步实现“全国一盘棋”,值得期待。
异地高考从胎动到获批,民间人士的呼声与实践功不可没。去年,福建晋江一家民营学校的校长,为了能让外地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会考,不顾旅途劳顿,多次来往四川重庆等地,说服外地教育部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仅实现了跨省的异地会考,而且还探索跨省异地高考这一“世纪难题”。民间对异地高考之热,让人们看到了改革的民意基础与破冰的希望所在。而媒体与网络关于“异地高考时间表”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也是推动异地高考从动议到酝酿再到形成的强音。
不能不提的是,去年10月24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在内的15名公民联名向总理写建议书,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呼吁取消有关“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这份将近6000字的建议书将异地高考这一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成了公众热议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导致随父母迁入城市就学的学生无法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剥夺了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获得录取的平等机会。显然,他们的声音汇集了民众的呼声,破解异地高考不缺动力,缺的是制度呼应。
然而,要理性看待异地高考获批,因为教育公平仍在路上。近日,一段被称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络爆红,在很短的时间内,该视频被迅速转发了114900多次,引发评论19513条。之所以能火,是因为这一期的湖南卫视节目在一个“对”的时间里说了一个“对”的话题。高考时节说高考,说腻了状元再整“一串辣椒”,味道很好!其中有一段中是这样诘问的:“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等,这些知名高等学府,历来都是学生们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学生们甘愿为此而学习到油尽灯枯,然而视频中一组对比数据则表明,北京学生考进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地方保护主义再一次让人绝望。”无法核实引用数据的真实性,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异地高考的改革之难,难就难户籍“这页纸上”。可以想见,异地高考的全国方案再超前,再精细,也无法解决户籍福利带来的高考不公。何况还有“寒门难出贵子”、“高考拼富二代”、自主招生暗箱操作以及教育投入、资源均衡等等问题,都需要一个接一个地“刨地雷”。“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接下来,既要通过户籍改革的顶层设计来推动社会公平,扭转“同一屋檐下的两种人生”,更要将教育引向深水区,打破“我的地盘我做主”等种种潜规则,让“知识改变命运”归去来兮。对此,期待民间人士和媒体能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