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2 10:40:24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互联网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吉林华图热点—闯荡非洲的中国野保人
♦半月谈驻内罗毕记者 宋晨 吴燕妮
即便是身在非洲城市里,星巴也显得格格不入:一顶宽沿草帽,一身军绿色的抓绒外套和软壳裤,一双高帮登山鞋,一个背囊,连手机铃声都是夜晚寂静草原上的虫鸣。
“太习惯马赛马拉了,一回到城市就浑身不自在。”星巴笑着对我们说。一个周末的闲暇午后,我们和星巴约在内罗毕一家购物中心的咖啡馆里见面,带着喷泉流水的惬意露台仍然不能与他那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相比。
2004年,星巴第一次踏上梦寐以求的非洲大陆。“当时看到非洲,和年少时梦中的场景一模一样。”星巴说,他由此便再难割舍这段非洲情缘。他还说自己“从小喜欢狮子”,于是便把名字改作“星巴”,和斯瓦西里语中的“狮子”同音。
此后,星巴的“非洲行”便一发不可收。在考察了非洲十几个国家的30多个动物保护区后,星巴最终决定辞去衣食无忧的公职,留在非洲草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起初,家人很难接受这个决定。“这些大草原上的动物,对你来说比女儿和我还重要?”星巴的妻子起初总是这样问他,甚至“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国人热衷旅游,但对野保工作思考得很少。如果我的工作能让大家意识到美丽照片背后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吗?”对于自己从事野保的动机,星巴这样说。
在非洲,从事野保工作的大致分为两类人:一类是生活富裕、衣食无忧的有钱人,希望对社会多尽一份责任;第二类是领取高薪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的科学家。这两类人均以白人居多。星巴戏称自己是“第三类”——“一个全情投入的中国人”。
除了实现梦想和保护生态之外,星巴告诉我们,保护野生动物还让他发现了另一个重大的责任。
2009年,星巴成立了ICS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项目和“非洲之友”民间野生动物保护论坛。作为第一个在非洲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人,星巴觉得这是一件值得让更多人了解的事。于是,他在国外某社交媒体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希望借此记录并推广自己的野保工作。
然而有一天,竟有两个素不相识的白人在他页面留言说:“不要相信这个中国人,他可能是盗猎者。”
原来,在非洲从事野保工作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白人,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和成熟的运作模式支持,在当地得到了广泛认可。与之相比,很多非洲人遇到来自中国的野保人,总会说上一句,“你们中国人不吃野生动物就不错了,还能从事野保?真是不可思议!”在非洲人印象中,中国人不但“吃猫吃狗”,甚至“吃猴脑吃熊胆”。
这类事件对星巴触动很大。他说,自己从事野保的初衷是“出于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或者干脆为了“逃避人类复杂关系”,“享受和动物在一起的简单快乐”。但现在,他越来越觉得,野保也可提升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
2011年9月,在肯尼亚纳罗克县政府的支持下,星巴在肯尼亚正式成立了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基金。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在非洲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
星巴认为,相比于欧美人,中国人在非洲从事野保项目将更有优势。他认为当前欧美在非的野保组织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竞争大于合作,不愿资源共享;二是不愿意同当地黑人政府合作。他觉得,中国的野保组织完全可以在这两方面做得更好。
中国同非洲的关系向来友好,民间往来频繁。星巴相信,中国的民间组织同非洲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中非关系发展。因此,星巴不仅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还希望将马拉野保基金扩展成一个全球公益平台,发出“中国野保声音”。
在非洲从事了一段时间野保工作后,星巴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也吸引了不少媒体的目光。有两个分别来自加拿大和瑞典的记者还从国外联系到他,要求一边加入星巴的工作,一边完成采访。
“我很惊讶他们要参加我的工作。”星巴坦言,“但这是件好事,我就带着他们一起去保护区现场工作。”
工作期满,两名记者准备回国,却都在临行前向星巴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他们是来“调查”他的。
“他们本来是想揭露这个中国人在非洲干的坏事。因为他们总觉得,我是打着野保的招牌在非洲偷猎。”星巴笑着说,但他们最后都跟我说:“星巴,我们敬佩你,我们会是你永远的支持者。”(《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10期)
以上就是【吉林华图热点—闯荡非洲的中国野保人】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