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8 08:57:17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网站运营中心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吉林华图热点: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
(一)2012年就要过去了。
当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即将落空,西方在“震荡的十年”为自己合上21世纪前十年书页,中国用一个“不平凡”的十年,增强了一种新型发展道路的信心。
一家外国媒体这样评述:“置身中国,我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确信,当历史学家回顾21世纪头十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的绿色大跃进”。
毫无疑问,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型让世界印象深刻。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面对世所罕见的艰巨繁重任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矛盾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始终保持稳定,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种风险考验从容应对——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可谓前所未有。
“中国果断迈向小康社会主义的时机现在已经成熟。中国的转型之路,标志着中国引领世界时代的真正开始。”
英国学者克里斯·布拉莫尔的这个评语,或许有些夸大,但对一个奋力追赶现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这样的转变,的确是一段意义非凡的“开始”。这个“开始”,超越了对发展速度的孜孜以求,意味着对发展伦理的新的诠释。
“人”是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拓展出一条全然不同的“中国道路”,那么,近十年发展伦理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目的的进一步明确,则向世界展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回首十年,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让那些预言“历史终结”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适应变化和自我修正能力”,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二)许多西方史学家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时,普遍有中国善于从困境中崛起的感悟。
从某种意义看,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一次现代化问题集中爆发的“炎症”。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暴露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深层症结,倒逼出一个国家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的历史性转型。回头再看,这种转型与其说是对发展方式的调整完善,不如说是对发展主体的重新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赶上世界”的强国梦想,让亿万中国人总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一度盛行于神州大地的响亮口号,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民族奋起直追的焦灼。正是在这种加速度的赶超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伴随着日益突出的各种问题。“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样的判断,包含着对更高水平发展的理解,也凝聚着对更高层次问题的思考。
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用?一场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让我们深刻审视发展的本质。2003年夏,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一年金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原则。
20多年来奔驰在快速道上的中国列车,开始了新的出发。在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回应了这样的时代课题——
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现代化历程中深刻彰显“人”的基本价值,切实增进亿万人民的福祉?
一个处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在国家的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信念?
一种与西方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何在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上,维护经济增长的道德性,保障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三)历史的关键细节,往往具有象征意味。2002年12月5日,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来到西柏坡,在一组被称为“赶考”的雕塑前久久凝望。在西柏坡,胡锦涛同志殷殷告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价值原点。这一个十年,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到“务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一再强调的执政理念,体现出共产党人的民本情怀。
十年,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在人落脚,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交汇为激昂的时代主旋律——
这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十年。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越是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012年比2005年增加近10倍,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了20多倍的增长。越是困难群体,越是得到更为体贴的关怀。连续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0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十年来,民生成为首选项,写下温暖的篇章。
这是人民权益彰显的十年。无论是国家赔偿法的修订,还是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无论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还是信息公开范围的扩大;无论是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探索,还是人大代表选举“城乡平权”等民主形式的完善,公众的权利边界得到拓展,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保障。十年来,权利成为流行语,诠释发展的深度。
这是发展迈向纵深的十年。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全力实现广电村村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人民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十年来,和谐成为主题词,标注着发展的高度。
不仅要物质的丰富,更要精神的充实;不仅要福利的改善,更要权利的拓展。如果说新中国6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中的政治版图;改革开放30多年风雷激荡的实践,更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那么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行进,则标定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坐标。
(四)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曾套用莎士比亚的话说:中国已达到了伟大境界,如今面对着随之而来的责任。
实际上,对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者,这样的责任,首先是带领世界1/5的人口走向现代化,不断顺应这片土地上13亿人民的期待。
30多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社会。城镇化率由不足20%到超过50%,农民工数量占到整个农村人口的1/3。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发展中大国,无数被时代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希望权益得到保障、生活更加幸福。日益增大的经济规模带来“分配焦虑”,走向全面小康的路途增加“利益敏感”,无数与社会共同转型的普通人,渴望权力更加透明、权利得到尊重。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无数与国家一起成长的普通人,期待凝聚共同理想、提升时代精神。
如何满足这些不断增强、迅速成长的期待?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现代中国的发展思路,“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内容,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中国责任”的深刻回答。
在一个即便是回家过年也能构成“世界上最大规模迁徙”的国度,任何细微的政策调整都会涉及庞大人群。但就在这十年,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农村脱贫人数与整个法国的人口相当,新增1.1亿就业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人口大国……
用严苛的目光挑剔,肯定还有不均衡、不合理甚至不公平,但如果以十年为单位、以13亿为基数、以现代化为坐标,我们便会多一份感慨和信心。让世界1/5的人口,在短短十年里迅速提高生活质量,逐步彰显人的价值,这是中国面对责任这道考题交上的一份厚重答卷。外电这样评价: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让人民幸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
(五)“让人民幸福”,这确实是十六大以来十年探索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