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11:37:01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网站运营中心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生源下滑倒逼高等教育改革(2)
先天不足、后天掣肘,多重因素叠加致高教“天平”失衡
广州外来农民工陈先生感叹:“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改变命运真不容易!”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在信息渠道闭塞及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农村学生很难在各种加分项目和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等新政策中获利。比如,国内“北约”、“华约”高校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多是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农村孩子天然就处在了弱势。第三,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公益帮扶机制不健全等也让农村学生进一步失去竞争砝码。
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是最主要原因。西安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说:“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好资源加上好生源让一些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了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名额,而农村学校如果出一两个状元则很不容易。”
如今,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在转移和高度集中。部分地方政府本着“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则,在政策上向“重点校”、“示范校”倾斜,令教育资源分化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
在城市里,农民工子弟离优质教育资源很近,但诸多歧视性的政策和高昂的入学费用使他们只能望洋兴叹。半月谈记者在广州外来工集中的白云区三元里社区采访了解到,不少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享受不到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在高中阶段辍学或放弃高考的情况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等也是重要掣肘因素。在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看来,农村学生要想读重点大学,需要背负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并不是给予助学贷款就能够解决问题。“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重点大学的学生,不是单看他在高中三年学得如何,关键还要看有没有从小打好基础,以及在成长中是否有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而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公益帮扶覆盖面较窄,力度也不够大,导致一些天资聪颖的农村学生最终落伍。”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寒门子弟上重点高校开辟绿色通道
专家认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反映的正是城乡差别,以及造成城乡教育差别的农村基础教育欠账。在纠正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切实改善农村教育软硬条件的同时,教育部门还应从现实出发,完善高招环节,建立招生考试制度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差异化的高校录取制度,让改革惠及更多寒门子弟。
针对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处于劣势的问题,一些高校已开始制订专门倾向农村生、贫困生的计划。据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郑庆华介绍,今年,在自主招生中,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针对家境贫寒、德才兼备的学生推出了自主选拔的“自强计划”。该计划面向21个省、区、市的56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约900余所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拔人才。中国人民大学还推出专门针对家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生源的“圆梦计划”。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
据了解,实施专项计划后,贫困地区考生一本录取率与中西部平均录取率差距将由2011年相差1.4个百分点减少至相差0.7个百分点。这一政策也被视为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
还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为农民工子女开放城市教育资源,完善异地入学,积极推进异地高考的相关试点改革,让他们享有城市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
“这些改革政策和建议有利于打破日益板结化的社会结构,让寒门子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采取多种举措,逐步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面,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普及化时代呼唤高等教育“放下身段”
从正面意义来看,生源下滑带来的是适龄人口毛入学率的提高。随着适龄青年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告别精英化,当前正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特殊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奉行数十年的精英教育模式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社会公众不再“仰视”高等教育,而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对高等教育的第一要求,高等教育又如何尽快放下身段,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口对路的人才?这便是高教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不再“高”人一等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学龄青年(18岁~22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毛入学率在15%至45%之间为大众化教育,超过45%为全民高等教育即普及教育。根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对于北京、上海、江苏等一些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市而言,这一数字已超过40%。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到2020年,中国教育将是惠及全民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公平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近2亿人。
部分地方的目标更是超前国家的总体目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近年来曾到多个省份考察当地的教育规划。他告诉半月谈记者,根据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规划纲要的测算,到2020年全国的大学生毛入学率将达到49.5%,其中最高的省份达到65%。这表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时代已经越来越近了。
然而,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与数字反映出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的是,我国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还显得相当滞后。特别是很多大学不愿意放下身段,总觉得高人一等。以这样的理念教育出的学生,难免有着较强的精英意识。可当他们进入社会找工作时,市场又残酷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认为,精英式的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是我国许多高校的“通病”。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唯”就业导向,在培养创新人才和跨学科人才方面表里不一,“口号多,实绩少”。
学生能否学到能力是关键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学历的价值正不断降低,个人能力则成为唯一的人才衡量标准。事实上,能不能学到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才真正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能否在社会上立足。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认为,生源下滑“刺痛”了我国高等教育,而普及化时代逼近更为高等教育改革打了一针“催化剂”。近忧远虑之下,高等教育应及时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建设。
山东省齐鲁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周卫勇认为,前几年的大学扩招浪潮也是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许多高校顺时应势走规模扩张之路无可厚非。当时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拼规模、拼校园上,多多少少忽视了办学质量的跟进。而当下形势已变,过去被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简单的“通才式”教育就是典型问题。一些大学生向半月谈记者反映,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他们几乎什么都要学,但很明显一些知识无助于提高专业能力,为了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却又不得不学。这让很多大学生困惑不已。
对于学生的困惑,一些高校教师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一些本不具备实力的大学拼命增加学科,抄袭一下别的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开课,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也无特殊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不同专业之间培养出的学生也无太大差别。这样的学生进入市场后,显然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事实上,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纲要》的表述非常到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紧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学校办学体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没有活力……《纲要》在第十八条至二十二条给出了解决之道,其中二十二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高校办出特色”都是新增的内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针对性非常强。陈小虎说,尽管国家导向非常明确,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大学或者未能完全转变观念,或者面临体制机制上的阻力,还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设置专业、培养学生。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早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们呼吁,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放下身段适应这一变化,为社会培养适口对路的人才。《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这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批院校正围绕《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理念,改革教学方式,积极适应社会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先后进行了四项重大改革:提出“2+4+X”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工程坊”,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倡导“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这“四部曲”就是用实践来回答: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教育在西安交大特定校园文化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四部曲”贯穿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实践、管理、文化”全过程,形成对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思考和实践。
陈小虎表示,与那些承担众多国家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对于金陵科技学院这样的一般学校而言,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服务领域在哪里,这些都需要给出答案。金陵科技学院直接瞄准南京急需的软件人才、文化产业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要求所有老师都要在社会上找到连接点,否则该专业的设置就是多余的。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增速倒数第一,北京底气何来
下一篇:中国服务贸易由大变强路在何方